新高考政策中的等级赋分制是指将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浙江为7门,多一门技术学科)设立等级性考试,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长和高校要求从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进行考核,成绩按等级赋分。等级赋分的目的是保证成绩的可比性与公平性,因为不同考生选择科目的角度和难度不同,原始分数无法直接比较。
具体内容
等级赋分制定义
等级赋分制是指将考生的选考科目成绩按照等级进行赋分,而不是直接使用原始分数。
等级赋分制适用于新高考制度下的选考科目。
为什么进行等级赋分
等级赋分可以保证成绩呈现的可比性与公平性,因为不同考生选择科目的角度和难度不同,原始分数无法直接比较。
通过等级赋分,可以将考生的成绩按照其在全省的排名来决定最终分数,而不是仅仅依赖卷面分数。
等级赋分制的具体实施
3+3地区:如浙江采取21级赋分制,起点赋分40分,满分100分,共分21个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成绩按照高中学考合格成绩为赋分前提,高中学考不合格不赋分。等级划分从A+到E,每个等级分别占5%到2%的比例。
其他方案:如山东采用等比例转化赋分方案,海南采用标准分方案,以及第三批和第四批省市的等级赋分制方案,这些方案在等级划分和赋分方法上略有不同,但基本原理相似。
等级赋分制的换算方法
等级赋分不是按照考生的卷面分数来计算成绩,而是遵循“原始分数——百分比例——等级——转化分数”的路径。
等级分的满分值为100分,起点分值为30分。将每门选考科目的同一类型(物理类/历史类)考生成绩按照分数高低依次排序,按照公式赋予不同等级分。等级划分通常为A、B、C、D、E五个等级,各等级的人数比例分别约为15%、35%、35%、13%和2%。
等级赋分制的影响
等级赋分制使得不同科目具有可比性,不再以分数为评判标准,而是以单科成绩在总排名中的名次为标准。
由于等级赋分制是基于考生在各省的排名来决定考生最后分数的一个制度,因此排名比卷面分更重要。
建议
了解所在省市的具体赋分方案:不同省份的等级赋分方案可能略有不同,建议考生和家长详细阅读所在省市的教育部门发布的具体赋分细则。
注重平时成绩和排名:等级赋分制下,平时成绩和在全省的排名将直接影响最终的赋分结果,因此考生需要注重平时学习,提高自己的排名。
合理选择科目:考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结合高校的专业要求,合理选择选考科目,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