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辅导学校在赔偿方面主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合同条款。以下是可能的赔偿情况:

欺诈行为:

如果培训机构提供的服务与宣传不符,存在欺诈行为,消费者可以要求按照购买服务费用的三倍进行赔偿。如果赔偿金额不足五百元,则按五百元计算。

合同违约:

如果培训机构未能履行合同义务,如未提前通知取消课程,可能需要支付违约金,通常是已缴纳课程费用的一定比例。如果因培训机构倒闭导致课程无法继续,消费者可以要求全额退款。

人身损害:

如果学员在培训机构受伤,培训机构可能需要赔偿医疗费、交通费、住院伙食补助等费用。如果造成残疾,还需赔偿残疾赔偿金等。

知识产权侵权:

赔偿金额通常基于权利人实际损失或侵权人违法所得,如果难以确定,法院可能酌定赔偿额,但通常不超过五百万元。

名誉权侵权:

赔偿金额会考虑精神损害程度和社会影响等因素。

其他损失:

包括因违约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侵权行为的恶劣程度、持续时间、范围,以及被侵权方制止侵权所支出的合理费用(如公证费、律师费等)。

退费并赔偿:

如果校外培训机构停课并拖欠退费,法院会判决退费并支付逾期付款损失赔偿金。原法定代表人可能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教育机构若无法履行合同,通常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赔偿,包括已支付的学费、杂费等费用,以及因课程中断导致的额外辅导费用支出等直接损失。如果教育机构的违约行为给学生或家长带来了精神损害,例如影响了学生的升学计划或心理状态等,也应适当给予精神损害赔偿。

法律诉讼:

如果前述赔偿方式无果,消费者可以通过与辅导班协商、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等方式来主张自己的权利,以确保自身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

综上所述,课外辅导学校在赔偿方面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并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合同条款。建议消费者在遇到问题时,首先尝试与培训机构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